简单生活

  • 你一定要了解的Terraform

    ·

    HashiCorp正在筹备IPO,预计市值超100亿美金(参考)。创始人(参考)2011年大学毕业,2012年创建HashiCorp,2021年上市,又将是一个科技传奇。HashiCorp在Github上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Terraform,已经可以断定,Terraform会是未来资源编排服务的事实标准。

    Terraform在国内的使用还不是很多,讨论也不太多。这里就聊一下为什么开发者会选择Terraform,为什么企业应该选择Terraform作为资源编排的标准:

    1. Terraform目前已经支持了众多云厂商及其其他资源厂商,也可以反过来说,各个厂商都已经支持了terraform,对于各类云资源的管理,Terraform已经成为了IaC的事实标准。广泛的支持,让开发者不需要重复去学习和编写各个云厂商的API脚本,而是通过开源的方式,大家共用共建的Terraform内核能力,然后直接使用Terraform的描述性语言完成工作,直接复用了由开源社区构建的底层能力。

    2. 虽然各个云产生也都有自己的资源管理服务,例如AWS的CloudFormation、Azure的Azure Resource Manager、阿里云的ROS等。但对一家中/大型企业来说,通常都是使用了多云的资源,那么选择第三方的服务才是最简洁、效率最高的方式。无需重复适配各家厂商自己定义的规范和API。

    3. Terraform让基于云环境的Devops理念渗透到了底层资源上。通过tf脚本定义资源,创建资源后,后续流程可以根据tfstate状态文件,自动化的开始后续应用部署流程,无需人为介入,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环境与资源部署,自动化与下游系统通信与衔接。

    4. 对于开发者来说,即便是在一家小企业,使用Terraform也是最合理的选择,一方面为未来的多云扩展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对于开发者自己,掌握了Terraform,应该是在市场上更加有竞争力的一种技能,可以应对更大规模、更复杂环境下的资源管理。

    5. 通过脚本语言定义资源,更加清晰,如果一个应用要在多个环境,部署很多的不同资源,还需要跨团队的协作,使用Terraform,就实现了用”代码描述资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IaC(Infrastuctur as Code),更加清晰,更加容易保障多环境部署资源的一致性,也有很好的传承性,新人进来也不需要用文档或者口口相传去解释环境应该如何部署。在传统架构下是这样,在多云时代,这个优势又被放大了。

    最后,关于HashiCorp和云厂商的关系,大家可以结合前两天Bluedavy那篇《国内云计算市场格局将走向何方》中的”惊悚建议”一起来看,应该更有意思。在开源厂商与云厂商的”竞合”中,可以说,开源厂商再下一城,未来更多的PaaS层会以各种方式去重塑云计算的市场格局。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简单直观的理解一下什么是Terrafrom。

    这时官方文档中国一个关于定义一个AWS EC2实例的代码(参考),这里省略了前面的安装和配置过程(注:需要配置一个Access Key用以授权)

    provider "aws" {
      profile = "default"
      region  = "us-west-2"
    }
    resource "aws_instance" "app_server" {
      ami           = "ami-830c94e3"
      instance_type = "t2.micro"
      tags = {
        Name = "ExampleAppServerInstance"
      }
    }

    当然,实际的过程中,”resource”中通常还会提供更多的参数来自定义你需要的实例,例如VPC网络配置、安全组等。

    之后,只需要使用如下执行命令,就可以完成资源的创建和创建后资源信息的查询:

    terraform init    // 初始化环境与版本
    terraform apply   // 实际创建资源
    terraform show    // 查看资源创建状态
  • 今天云栖大会第二天,主要以产品技术为主。相比第一天,要更加面向开发者。主要的产品技术发布也都是放在这一天,阿里云数据库的很多重磅发布也是放在今天。

    百花齐放的开源

    这次大会上,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李飞飞正式宣布“PolarDB-X开源“。随之,对应的代码也已经在Github(参考)上放出。PolarDB-X的前身是阿里集团去IOE核心产品DRDS,经过了面向云的改进,提供了原生的一体化的分布式能力,全面升级为现在的PolarDB-X,这次开源,应该是这个产品面向未来发展跨出的一大步。

    最近两天,除了云栖大会之外,数据库的年度盛会DTCC也在同步进行。在DTCC上,OceanBase也正式发布了开源版本3.1.1,提供了更强的MySQL兼容能力、开放了更多底层API、对第三方生态也提供更友好的支持等。

    此外,在主会场的计算巢平台发布中,PingCAP也是其重要的生态伙伴。阿里云计算巢(参考)是一个面向云端第三方服务商的平台,通过用户主动授权可以更加简单让第三方服务商在用户环境中构建相应的应用。

    在全球来看,开源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模式了,无论是运作还是商业化,都是非常成熟的。但是,在中国开源模式还有很多内容去探索,非常期待后续的发展。

    进击的“PolarDB”:将云原生进行到底

    这次李飞飞还对外重磅发布了PolarDB的“计算、内存、存储全解耦“的云原生架构。PolarDB产品技术在云原生的道路上再向前跨进一步,也是国内外领先的一步,首次实现了计算、内存、存储的三层解耦,提供内存池化、多主架构、HTAP实时分析等产品能力。自PolarDB产品上市以来,这应该是又一次大的技术跨越,相比Aurora等友商有一定的技术代差。后续,非常期待这个能力,进一步完成标准的产品化与规模化。

    面向政企市场

    多次被提及的“政企市场”

    这次数据库的产品发布中,听到了多次“政企市场”。一个是PolarDB-X的开源中,标题为“助理政企构建原生MySQL分布式数据库”。另外,在DBStack的发布过程中也提到,“将云原生能力轻量化输出到政企行业“。可以看到,目前阿里云已经在公共云市场全面领先,但是大量的政企线下市场还待开发,这次重磅发布很多产品能力建设都聚焦于此,可以看到未来,这这部分市场还将有着非常激烈的竞争。

    其他

    这次还发布了提供离在线一体、MPP架构、具备Serverless云原生能力的AnalyticDB,轻量级的混合云方案DBStack(链接),企业级智能化的RDS,企业级一站式在线数据库管理平台DMS,书籍《云原生数据库原理与实践》,data in use的加密技术等,就不一一详述了。

  • 2021云栖大会首日

    ·

    今天是2021年云栖大会第一天,上午是主论坛发布,下午的分论坛也主要是面向行业场景的。整体上,与数据库直接相关的不多,就说说整体情况和感受吧。

    参会嘉宾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疫情的影响

    国内疫情防控依据非常严格,就在昨天,陕西还突发新增“6+1”感染者(参考)。这次云栖大会也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疫情防控策略:(a) 外省过来同时需要两地的核酸证明;(b) 现场同时需要检查行程码、健康码、核酸证明、身份证,符合条件才能够入场。

    出于防疫风险考虑,基本上一切措施要求都是从严执行。虽然如此,现场依旧非常火爆,参会人次数量远超之前预期。早上九点十五到达主会场,发现主会场已经由于人数达到上限,暂时关闭。各个分论坛的会场在上午也都是用于主论坛的直播,基本上也都爆满。

    (more…)
  • 从2018年开始,Chrome浏览器会将所有没有使用https加密传输的站点都标记为不安全的。个人博客是搭建在httpd上,一直没有升级到https,所以也会标记为“不安全”。这个周末,花了几个小时“折腾”,终于让站点变得“安全”了。

    Snip20200329_1

    因为证书有效期只有三个月,所以,本文https的基本原理和配置做个介绍和记录,便于后续持续维护。

    配置

    首先,证书机构选择了Let’s Encrypt,使用了对应的开源工具certbot生成秘钥,并获得证书。详细的使用方法参考:certbot instructions

    我使用的EC2的Amazon Linux,certbot对这个发行版支持还不是很好。所以没有使用全自动的配置方法,而是,用certbot生成秘钥、证书后,再手动配置httpd。因为证书有效期只有三个月,所以,经常需要过来手动更新。等下个周末再来研究一下是否可以实现全自动配置。

    (more…)
  • 爱吃音乐的松鼠乐乐

    ·

    最近,周陌有一项作业是编一个童话故事。想起,前段时间阳台上的一只松鼠,加上周陌每天弹钢琴的“哀嚎”,于是一起编了下面的故事:

    v0.12_compressed

  • 依旧让人期待的2020

    ·

    现在回想起来1月18~22日,一家人的北京之旅,还是有些后怕的。

    这次,爆发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简称2019-nCoV),最早在去年的12月1日就发现了首例,2020年1月9日(参考)就出现了死亡病例。我们一家,1月18日一早的飞机去北京,当时舆论依旧是管控得比较严格,也没有足够的官方数据披露,事后,我们才发现,在18~22日这几天整个疫情已经从武汉开始蔓延到周边和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了。不过,还算幸运,这次到北京,没有到人员密集的室内区域去,回来后也已经过了10天,大家也都没有什么异常。

    虽然现在各方面信息不一,但是,我对未来疫情的控制是很有信心的。现在还属于新冠病毒患者高速增长的时期(注:昨日新增3235例),不仅仅是湖北,全国各个城市也都出台了最严厉的出行限制、隔离观察等应对策略。目前,我所在的小区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病毒传播的措施,包括小区实行严格的进出登录制度,每个人进出必须提供身份证信息,并且有明确的理由和原因;小区入园会有严格的体温检测管理;要求住户两天只能够有1人次的出行等(主要是用户采购基本的生活物资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