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拌面

    ·

    今天是周日,一周中最轻松的一天。睁开朦胧的眼睛,两个娃都已经起床了,大概不早了。

    周陌走进来,我问他:“几点了?”

    他答道:“你等会”。

    然后是咚咚的脚步声跑出去,又跑回来,说:“7点多”。

    “多多少?”

    “大概,七点四十多”。哦,总算是慢慢会看钟了。

    “我们去吃拌面吧?”

    “好的,我去问问妈妈。”

    周日早上是最轻松的,周五周报的阴霾已经散去,周一的工作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经常一家人在周日的早上去吃拌面。

    从小区西门出去,然后向北走大概500米,有一家饭馆叫“传家”,是个衢州馆子,早餐做的很有特色,味道也不错。早餐主食有拌面、馄饨、豆浆、白粥,还有肉包子、萝卜丝包子、豆腐包、葱花馒头、发糕等。在杭州,早餐是拌面是比较流行的,一小盘面在水里烫熟,盛起来,再浇上配料和葱花,吃之前要先用筷子拌一拌,把调料拌匀,也让面稍微冷一些。

    我起床后,看到客厅里面已经有些乱了,地上散落着各种奥特曼玩具,沙发上扔着几本书,看来娃娃们已经起来玩了一段时间了。

    “走了,去吃拌面了”,我喊道。

    弟弟很开心,“哦,去吃拌面了”,就径直跑向鞋柜去穿鞋,找了找,没找到自己的鞋,看到我的运动鞋在那儿,就先提了过来,说,“爸爸,穿鞋,去吃拌面”。弟弟已经两岁半了,话还说的不是顺溜,但是因为很喜欢出门玩,所以每次出门前都很着急,会给爸爸、妈妈、哥哥“提鞋”,意在催大家快点出门。

    妈妈给弟弟水杯装上水后,说,“走了”。

    从小区西门出去,就是紫荆花路,这不是一条主干道,车不算特别多,周日的早上车就更少些。两边有自行车/电动车道,再边上还有三米宽人行道,这就是我们去吃拌面,经常一家人一起走得路。人行道,右边的围墙很高,但是左边的树更高,在夏天,树叶也很葱郁,所以也就没那么热。虽然是早上,不过知了已经在叫个不停了。这时,我拉住周陌,突然闭上嘴,并停住脚步,抬头寻找树上的知了。周陌问,“爸爸,你在做什么?”,我说:“突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啊”。周陌大笑,“爸爸,你不要什么时候都背诗!”。我们继续向前走。弟弟说:“跑步吧”,然后学着大人,一只手放在前,一只手放在后面,像站着的运动员要起跑一样,两岁的小朋友摆出来,显得有些呆萌。哥哥和我很配合,也学着他。“开始!” 哥哥喊道,于是我们就开始向前跑。

    没过多久,就到了“传家”饭馆。饭馆的装修很古朴,大概是按照20世纪初茶馆的风格装修的。一家人坐下,我们点了两碗拌面、六个包子(两个肉的,两个豆腐的、两个萝卜丝的)、一份豆浆。周陌吃一碗拌面,当然,他是肯定吃不完的,剩下的我会吃。妈妈和弟弟吃一碗。比较意外的是,周陌把两个肉包子都吃了,还表示要再吃一个,拌面倒是吃的不多。我把弟弟的拌面分了一小碗过来,因为早上比较饿,三口两口就吃完了,然后又吃两个萝卜丝包,吃饱后,把弟弟接过来抱着,慢慢的喂他吃拌面,也让妈妈腾出时间来吃早餐。弟弟光吃拌面有些干渴,于是把早上妈妈放在包里的水拿出来,让弟弟喝一点。

    拌面的味道很不错,伴着更好吃。

  • 周末乐高(三)

    ·

    以前住竹海水韵,这是用乐高拼搭当时房子的样子。

    整体的布局:

    BFE8547A-7C9B-4236-9DBA-6C4C304FFDFF_1_201_a (more…)

  • 周末乐高(二)

    ·

    这是周末乐高系列的第二篇(参考:第一篇)。

    BDB74291-B965-4034-9BAB-5920B4FA46AA_1_201_a

    擎天柱:
    ED41E8FA-CF04-40FE-B739-0C7262071A67_1_201_a (more…)

  • 闲逛武夷山

    ·

    每年,和团队一起outing旅游是有非常大的期待的。自从有了娃之后,家庭旅游的重点都是酒店的设施是不是可以让娃可以开心的玩,而我的主要职责是安排好行程,当好一个司机。公司outing带有团建性质,是不鼓励带家属的,所以,公司outing大概就成了自己每年游山玩水的最好机会。前几年去过一次冲绳,非常开心,今年outing选择的是武夷山,也非常的放松,和大家一起非常开心。

    认识大红袍

    九号晚上,一起看了印象表演系列之《印象大红袍》,表演确实恢弘,值得一看,非常推荐。一方面,利用了舞台剧现场效果恢弘(参演演员有数百人之多),又融入了大红袍历史故事的韵味,加上表演以“大王峰”为背景,形成了恢弘、深韵、自然的效果。虽未品尝大红袍,但已经对其心升好奇。

    我是喜欢喝茶的,这次,很好的了解到了属于岩茶类的“大红袍”。在此之前我认为:茶,就是龙井的绿茶,好喝,且珍贵。而,大红袍则与绿茶完全不同。

    古代,一席华美的红色官服为“大红袍”,意味着喜庆与成功。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大红袍”这个名字已经有一种气势蕴含其中。相传,1384年,丁显,因此茶,得中状元。之后,皇帝生病,再供奉此茶后,成功医治皇帝,于是,皇帝御赐相应的几颗茶树身披大红袍,故此得名“大红袍”,并从广受推崇。近代,因真正被认可的大红袍“母株”仅6株,每年产量也非常有限,所以也极其珍贵。其中一个佐证便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则赠送了四两大红袍予尼克松(参考),可见“大红袍”在当时的尊贵地位。

    直到,无性繁殖技术成熟并成功移植后,才开始在大众中流行。 (more…)

  • 关于教育

    ·

    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有时候像打一场没有准备的仗,而且没有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上。今年,老大已经六岁了,也零散的积累了一些关于教育的理念。上周末,在周陌的小学入学的面试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家长阐述一下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理念。虽然是临时的沟通,但也还是把自己关于教育的理念在脑子做了一个概要性的总结,这里做下简单记录。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重点分成三个大方向去思考与执行,分别是:艺术类能力、科学类能力、身体素质。沟通结束时,又补充说我们在另一个基础能力上的努力:社交能力。即,三个内在能力(艺术、科学、身体),再加一个外在能力(社交)。

    艺术类是指在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能力,因为没有系统化的培养,所以也不期望他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当然,如果他真的感兴趣,愿意往这方面发展,那是另外的一回事。目前,周陌在学习钢琴,已经坚持了半年,每天会练习40~60分钟,练习的过程很枯燥,坚持其实很艰难。时不时,家里都会因为练琴传来小朋友的哭闹声,但是,我们依旧会坚持下来。希望未来,无论顺利也好、艰难也罢,他能够对美好的音乐有很好的理解,也可以有很好的表达。

    科学类能力,是指他面对大自然时,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运行的规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也可能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深入的掌握某个具体的学科,成为学科内的资深专家,可以为这个社会创造独特的价值。

    身体素质,这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对孩子的期望首先是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强健的体魄会让他在未来的走的更远。所以,除了在空余时间尽量带他到户外运动,我们也会要求他每天在家跳绳打卡,也算是一种在这种没有更多时间去锻炼的时候一个补充。

    最后,是社交能力,我自己是比较欠缺这方面能力的。人是一个社会化的动物,无论愿不愿意,我们每天都必须和不同的人沟通,和不同的人交流。人类社会是一个精细分工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中都是这个分工的一小部分,总是需要和不同的地方进行合作,提升整体的效率。而另一方面,人类本质上,是孤独的动物,更好的社交能力,可以让他有更多的亲密关系,而亲密的关系会让人感觉不那么孤独。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点,例如,坚韧的性格、独立的探索能力等等。但,为人父母大概就是这样,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候,只能一步步试探着向前走。 (more…)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碎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打开手机,刷了一个小时,然后关上,回头一想,本来不是想看看明天是什么天气吗?呃,明天到底是什么天气,还得再打开手机看看…。再比如,本来打算花五分钟,浏览一下朋友圈,看看朋友们的动态。结果,被各种链接引入头条、抖音、公众号等,一刷就是一个小时,但是发现时间线上的朋友动态还没看完。还有,当比较烦躁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打开手机,然后…,一个小时之后了。当然,如果能够消除烦躁,重新解决问题当然是好的。但是,更多的可能只是帮我们暂时躲过了一些烦躁的事情,一个小时之后关上手机之后,还是得面对一样的问题。最终,这些被精心设计的、迎合读者的内容,会让我们产生对手机,对这些零散消磨时间的app产生上瘾和依赖。

    内容生产者和平台为了赚取眼球和这背后的利益,在不断“生成”各种迎合大众最基础需求的内容,通常是低质量的,娱乐或者泛娱乐化得内容,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消遣,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稍不注意,短暂的消遣就变成了习惯性的时间投入和浪费。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网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虽然,手机在工作、生活中都非常大的提升了我们的效率,拓展我们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增强了时效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难保持专注,而持续的专注和自律,才能够帮助我们在自己领域有所收获。

    人的决策和判断通常是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信息,信息包括习得的知识和各种看到、读到的内容,一个是自己基于这些信息的逻辑推理,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如果输入的信息本来就是低质量,非常片面的,那么得出的结果也自然站不住脚。而生活、工作都是由各种看似或大或小的“决策”组成,如果每次的决策的质量都很低,那么很多事情最终可能变得很糟糕或者非常随机。

    大概从微博时代开始,便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因为短视频、直播等的流行,这个问题变得更显著。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时间碎片化,带来的信息碎片和低质量问题。

  • 首先要对抗自己的信息焦虑。要明白,任何一个领域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最底层的基础根本没有所谓的爆炸,甚至可能是进展缓慢。通常变化的很快的知识,构建在底层基础之上的“形式”。
  • 寻找高效、高质量的信息获取方式。RSS订阅依旧是一种非常高效与专注的内容获取方式,现在的一些RSS订阅平台(我在使用的feedly)已经不再局限于规范的RSS源的获取,还可以帮你很方便的把一些非RSS页面内容也已RSS的方式输出与呈现。
  • 主动去创造沉浸式的阅读/工作时间。要系统的了解一件事情,弄明白一个道理,理解某个原理通常都需要全面的研究,尤其是面对与自己关注领域的内容的时候。通过沉浸式的投入研究,则可以帮你真正的进入和理解问题的本质。
  • 尝试对信息进行优先级的区分。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先的获取,甚至对此类信息保持一定的“焦虑”。其他的,可以大大降低优先级。比如哪个明星和哪个明星交往了、比如哪个网站又被约谈了等,这些信息早接受还是晚接受、甚至接不接受并没有什么。
  • 关注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很多的信息渠道或者内容生产者,是打着提供信息的旗号,产出的都是泛娱乐化得内容,要能够加以区分,什么是原创的、思考深刻的、行业领先的内容。
  • 多读书。好的书籍通常都会系统的介绍某方面的知识,完整的阅读会获得专业的、系统的知识与信息。
  • 最后,更多的和人相处,而不只是生活在网络中。 (more…)